历史沿革
浙江工商大学面向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可以追溯到1911年开设的《簿记学》课程,在我校该课已有100年历史。《会计学》课程是一门历史悠久、传承厚重、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课程。本课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1-1949年,传播西方簿记理论的《簿记学》阶段
原课程负责人:张之桢(原校长),钟大熊(原校长),刘炳炎(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教育学家)
浙江工商大学(原杭州商学院)具有鲜明的商科特色,是我国最早开设会计课程传播西方会计方法的院校之一。本课程的前身可追溯到1911年杭州中等商业学堂商科专业设置的《簿记学》课程。当时我国还采用传统的旧式簿记方法,已不适应当时工商业发展的需要。《簿记学》课程主要介绍设置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试算平衡、查找错误、核对账目、结算账目和编制报表等西方先进复式记账原理和簿记方法,该课程为推进我国会计从落后的旧式簿记向先进的西式簿记转变培养了一大批会计人才。在这个阶段,我校的商科、统计科、企管科等专业全部都开设了这门会计课程,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教育学家刘炳炎教授是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本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1)我国老一辈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教育学家刘炳炎教授担任了本课程的主讲教师;
(2)我校的《簿记学》是我国最早向中国传播先进的复式记账理论和方法的课程之一;
(3)培养了一批实业兴国的企业家,为我国革命早期培养了一批财经工作的先驱。我校商科专业毕业的杰出校友章乃器(中国首任粮食部部长,著名的革命家、理财家和经济学家)、骆耕漠(曾任新四军财经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的革命家和经济学家)分别在1918年和1922年学习了《簿记学》课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其革命生涯中从事过财会工作,并在全国财经管理工作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二阶段:1949-1993年,面向商业企业的《会计学》课程阶段
原课程负责人:钟大熊(原校务委员会副主委),张锡华(原校党委副书记),张建平(原副校长),许新源(原会计系主任,原中国会计学会理事),刘建长(原会计系主任,原中国会计学会理事)
建国初期,我国仿效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反映到会计工作中,就是确立了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与当时按行业制订会计制度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相适应。我校隶属于原商业部,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主要学习会计基本理论和商业会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这些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背景。
1993年我国会计开始借鉴国际会计惯例,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各高校开始陆续以前按行业和所有制会计课程设置方法,重新构建会计课程体系。我校也对原《会计学》课程进行整合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了《会计学》课程,编写并公开出版了适应新会计制度内容的《会计学》教材,教材出版后在国内多所高校教学中使用,该教材至今已经累计发行近9万册。
本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1)培养了一批精通会计的高级专业人才,既有魏跃华总会计师(管7802班校友,现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钱子辉高级会计师(管831班校友,现浙江省地税局副局长)等财会实务界的精英,也涌现出目前活跃在我国会计教育界的一些会计教育家,如会计学家谢志华教授(管831班校友,现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
(2)1993年公开出版了《会计学》教材,教材累计四版11次印刷累计发行近9万册。
第三阶段:1993年至2010年,与国际会计接轨的《会计学》课程阶段。
课程负责人:罗金明(财务与会计学院副院长,省教学名师),许永斌(财务与会计学院院长,博导,中国会计学会理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趋同进程加快,到现在已经实现了与国际会计等效。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部分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当时,我校经济学、随着课程教学效果的凸显,我校更多的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非会计专业自愿增设了《会计学》课程,目前,全校有六大学科门类21个本科专业开设了本课程,《会计学》课程已经成为全校性的学科基础课程。
在这个阶段,课程组成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主持申报和完成了5个有关案例教学改革、考试方法改革、解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省级教改项目的研究与实践。课程组结合理工科学生需要强化工程成本效益知识传授,在理工专业学生会计应用能力培养取得了成效,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总结成果基础上,我们实施 “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会计到用会计”教学互动机制,以培养非会计专业学生应用财会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开展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在考试方法上,课程组教师建立了《会计学》课程的考试题库,并先后多次修订完善,由题库命题实行教考分离,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在学校1997年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和2003年省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省内外专家对本课程抽考的成绩都很理想,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省内专家和学校领导肯定。
2005年本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后,课程组根据非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开展非会计专业财会系列课程建设与改革。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2门必修课从8学分压缩为6学分完成核心知识单元的教学;并面向不同专业开设《保险会计》、《银行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个人理财》等特色课程(2学分)选修,满足了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同时,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会计的兴趣非常浓厚的特点,积极开展“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在管理经济类、理工类专业学生中建立了五条继续学习会计知识的“立交桥”,面向非会计专业培养“管理型”高级财会人才。
本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1)1997年国家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本课程抽考成绩理想,得到了专家肯定;
(2)2003年省教育厅组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本课程抽考平均成绩84分,在学校抽考课程中考试成绩排名第一;
(3)2005年课程组参与的“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被评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4)2007年《会计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5)2007年本课程组编写的《会计学》教材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
(6)2007年“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7)2009年本课程主持的“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非会计专业财会系列课程改革”被评为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8)2009年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9)2009年《会计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
(10)2009年本课程建设负责人被评为浙江省教学名师。